清晨,晶莹的露珠还在芭乐叶片上打转,溧水市民陈阿姨已经带着小孙子走进台宁生态农业园的种植大棚。孩子踮起脚尖,小心翼翼地托住一个泛着青色光泽的果实,惊喜地叫道:“奶奶,这个芭乐比我的拳头还大!”
眼前这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,发生在台宁生态农业发展(南京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台宁”),公司于2018年落户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上港社区。台宁依托台商的热带水果种植技术,结合国内名校、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,种植了红美人柑橘、台湾红心火龙果、台湾芭乐等热带水果,以及阳光玫瑰葡萄、太秋甜柿、苏翠一号等其他水果,还常态化接待台湾高校青年的研学活动。在重点打造品牌的基础上,台宁加快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成为溧水区洪蓝街道水果产业“金名片”。
“江浙一带市面上很少有新鲜的台湾热带水果,要是能把台湾芭乐、长果桑等热带水果引到南京溧水,说不定是个机会!”回想起公司成立之初的选择,台宁负责人认为,一旦热带水果在洪蓝种植成功,就能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让热带水果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南京扎根并不容易,气候、土壤的差异,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难关。就在台宁为改良种植条件发愁时,地方政府主动伸出援手——洪蓝街道工作人员不仅帮忙对接农业专家,还协助协调土地流转、政策咨询等事宜,让他吃下产业发展的“定心丸”。
“从土壤检测到设施搭建,街道全程帮我们跑前跑后,还申请了一大笔资金,要是没有这份支持,我们很难这么快迈出第一步。”台宁副总经理许雨墨回忆,当时,为了打造出台湾芭乐、长果桑等热带水果的“仿原生”生长环境,公司投入大笔资金,为土壤添加有机质、调节土壤酸碱度,又引入智能温控大棚、滴灌节水系统,精准调控温度、湿度和光照。
为解决红美人柑橘、阳光玫瑰葡萄、太秋甜柿等水果,在本地种植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,街道还牵线搭桥,促成台宁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。“我们用半年研发了一套绿色防控技术,使太秋甜柿等水果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5%,农药使用量减少30%。”许雨墨十分自豪,如今,园区流转的670亩土地里,芭乐亩产稳定在3000斤以上,长果桑成功挂果,太秋甜柿更是成为市场上的“香饽饽”。
“光种得好还不够,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热带水果。”随着水果产量稳定,在洪蓝街道的指导下,台宁生态农业园打造起“热带水果之窗”展示区,开展游客参观和青少年研学等业务。
不想,又一个难题出现了,“一开始我们申请的是农业用地,如拓展经营范围,需要再次申请。”许雨墨说,洪蓝街道一边协助企业申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,申请农转用指标,用于农旅融合产业发展,一边通过修编村庄规划合理布局,保障用地需求,并按相关要求进行报批。
目前,该方案已获农业部门批复同意,村企双方签订入股联营协议,项目实施后,预计可为企业增加营收2000万元以上,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.7万元以上,并带动农民长期就业40余人,季节性临时用工200余人。
如今,走进“热带水果之窗”展示区,游客日常可以通过图文展板、实物标本和互动影像,了解生长特性与营养价值;如果是采摘季,还能赶上农技人员现场教授辨别果实成熟度的技巧。去年以来,园区仅采摘体验活动就吸引上万人次参与,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的消费链条逐步形成。
无独有偶,类似这样农旅融合的模式,也在洪蓝街道铺展开来——通过精心打造的“跟着戏曲来旅游”“跟着赛事来旅游”“跟着庙会来旅游”等主题研学活动,街道形成了传统文化游学、非遗文化观光、特色水果采摘、户外健身运动四大精品路线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,洪蓝街道文旅市场累计吸引游客280万人次,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.24亿元,还入选了2025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,形成“赏景观、观赛事、采莓果、住民宿、品乡菜”的全链条沉浸式消费闭环。
站在新的起点上,溧水区洪蓝街道将充分挖掘多种资源,持续培育台宁、美莓源等农业龙头企业,推进农业与节庆赛事、文化研学、非遗手工等深度融合,拓展“农业+研学IP+旅游”的特色增收道路,形成可持续的文旅经济生态圈,以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活力,逐步铺开“产业兴旺、农民富裕、生态优美”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。(溧水区台办、洪蓝街道)